场内配资 无人配送市场上演“商战谍影”? 京东已报案, 直指某头部玩家侵权
在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无人配送赛道上场内配资,正在上演“商战谍影”的戏码。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京东与九识智能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其中《每日经济新闻》向京东方面得到了证实。
据京东方面回应称:经过多方调查,京东已经掌握了大量九识智能相关侵权证据,已于2024年11月20日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中。
至于双方涉及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截止目前尚未有定论,不便评述。不过,京东与九识智能两者之间的渊源颇深。
而从市场端来看,无人配送的大规模商业化才刚刚开启,而京东、九识等新旧玩家们的商战已是如火如荼。
01
京东核心成员出走与九识崛起
公开报道显示,九识智能的创始人孔旗从百度离职后,于2018年底入职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车及自动驾驶部门,担任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负责无人配送车及L4级自动驾驶项目。
不可否认的是,孔旗在京东物流的L4自动驾驶及无人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孔旗任职京东物流期间,京东的无人配送小车从高效等封闭场景走向开放道路场景,进行试运营阶段。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间,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车在武汉的医疗物资配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根据2021年的公开报道,截止2021年4月,京东自动驾驶团队已经采购超过250台第四代无人车,运营的城市已经覆盖了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宿迁、咸阳、苏州等多地,无论从技术迭代还是落地规模等方面来说,都属于妥妥的头部玩家。
在2021年5月25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颁发了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这也是国内首次给予无人配送车相应路权。
而京东物流成为首批获牌企业,时任京东物流首席科学家的孔旗还作为代表接受了编号“JD0001”的车牌。
当时孔旗接受媒体采访时,还透露了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车的投放计划,2021年底达到1000台以上规模。
根据公开报道的时间线来看,大约在2021年的9-10月,孔旗从京东物流离职创业。九识智能的联合创始团队成员庄立、朱伟铖均在京东物流负责过自动驾驶及无人车相关工作,从京东物流离职的时间相差不久。
另外据报道,2021年底到2022年4月的数月间还有至少10余名京东物流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部门核心研发人员扎堆离职,加入九识智能。
而接下来,九识智能的进度之迅速也引发了行业关注。
2021年8月10日正式成立的九识智能,在次年2月便实现了首款无人车产品量产,同年推出四款车型并投入公开道路运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九识智能还申请了无人车和自动驾驶相关专利。而这还被媒体质疑:员工离职一年内申请的发明创造是否侵权前公司。
这个阶段,京东的无人配送项目还在稳步推进中:2021年10月,京东物流发布可第五代智能快递车;2022年11月,京东物流宣布全国有700台无人车投入运营。
不过在这之后,整个市场格局和风向似乎发生了逆转。
以九识智能为代表一大批公司初创公司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其中九识智能成立后便顺利完成多轮融资,这其中还有来自京东“老对头”美团的投资。近两年,其在投放规模、运营城市数量也一路攀升,成为了该赛道的当红“明星”。
2024年6月,九识发布4款无人车新品,宣布当日订单超5000台。截止2024年底,其累计交付无人物流车超过3000台。
而反观最早入局,也是早期无人配送赛道的主角——京东、阿里、美团几大巨头,投放规模方面的声量却越来越小,风头完全被几家“新人”盖过。
不过,这不仅与早期的市场环境、政策条件有关,也与各家选择的落地场景颇有关系。早期京东、美团等主要聚焦在最后一公里To C的场景,而近两年无人配送真正实现规模落地的主要场景,多集中在快递领域的网点到代收点这一细分环节配送。
今年7月,京东物流推出无人轻卡,对标的是当前城配领域最主流传统4.2米厢式货车,可适配电商仓储、快递分拣、制造业供应链及冷链运输等物流场景。
从以上来看,京东打造了更适合自身物流配送应用场景车型,某种程度上也与各大初创公司聚集的无人配送小车赛道错开了竞争。
02
大规模商业化拐点真到了?
事实上,九识们的商业化之路并非一路坦途。
例如今年连续爆出的全国多地无人配送车交通事故,也让无人车的技术成熟度、安全、监管等问题集中暴露。
仅在4月,就有多起无人配送车引发的安全事故连续爆出。例如在4月8日,有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在陕西咸阳,一辆车身标识有“九识”和“中通快递”的无人车拖行电瓶车的视频引发关注。
同日,北京昌平区一辆同品牌无人配送车,与一辆轿车发生碰撞事故后,未停车等待处置,反而自行离开现场。据报道,当事人提供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还显示,涉事的九识无人配送车还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登记指定的区域范围路。
5月9日,广东深圳龙岗区,一辆无人驾驶快递车左转过十字路口时疑似走错路,与一辆在十字路口左转道等红灯的公交车“对峙”影响交通的视频引发关注。
事实上,在城市复杂道路中的技术成熟度依旧面临一定挑战。例如九识智能针对上述提到的4月8日拖行电瓶车事故回应中就提到,这次事件也暴露出无人车在对变形障碍物的识别、避让强度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水平。
而这也意味着,面对极其复杂的城市配送场景,尤其是末端配送场景,无人驾驶的长尾场景问题依旧存在巨大挑战。
而对无人配送公司来讲,真正的“商战”才刚刚开启。接下来的竞争将是围绕规模、资金、资源的多维度竞争。
首先在规模化方面,行业普遍认为10万级规模将是一个新里程点。其中新石器无人车创始人兼CEO 余恩源就明确表示,2025年10万台级交付能力,谁能率先完成,才是把无人物流车的赛道建立起来。
九识创始人孔旗也曾提出过衡量市场是否成熟,标准之一在于看一家企业在全国拥有 2 万台以上无人车,部分城市达到单城部署 500 台。
而规模化达到万辆以及10万辆级别前提,除了技术、成本方面的优势,供应商在运维、本地化的技术服务支持、以及生产交付等多方面综合能力也要同步跟上。
而这些,都意味着持续的大笔投入。
例如,九识智能在苏州、自贡、无锡宜兴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其中九识智能自贡高新区的基地总投资就高达50亿元。在维保方面,九识智能不仅在全国自建了230+售后网点,还与天猫养车合作提供维保服务;而新石器在常州、盐城、安阳等多地设立工厂或生产项目,其还与途虎养车合作维保。
而在市场层面,各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跑马圈地”和“价格战”已经开启。
继九识智能推出1.98万的无人车之后,今年618,菜鸟推出新款L4级无人驾驶快递车菜鸟GT-Lite,叠加限时优惠后,仅售1.68万元。有行业人士还透露,为了抢夺订单,部分企业不断压低“车价”,甚至是亏本“卖车”。
当前无人配送已经跑通的商业场景主要集中在快递(网点到驿站),以及商超/餐饮的即时配送等少数细分场景。这背后,资源抢夺战已经开始。
公开资料来看,包括京东、美团、顺丰以及各大快递公司均有各自的合作名单,并且大部分企业的合作名单远不止一家。例如顺丰的合作名单就包括新石器、白犀牛,而顺丰还参投过白犀牛;京东除了自研项目外,还采用了包括白犀牛等的车型。
也有行业人士指出,当前无人配送的商业模式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并向更多高频刚需场景延伸。而接下来全国各地路权开放速度能否匹配扩张需求,也有待观察,并且无人车的责任划分、安全监管体系等法规方面均有待完善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场内配资,当前无人配送车市场格局未定,且各大无人驾驶初创公司远未跨过盈利生死线,而淘汰也将随时存在。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场内配资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一羊水栓塞患者_抢救_手术室_新生儿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