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内配资 维新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是直接导火索,洋务运动失败是根源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场内配资,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抵制。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维新运动之所以能推动,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第一,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维新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表现为内外交困的状态。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都表明当时腐朽的清王朝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甲午战争的失败加深了对清政府的失望,而列强的瓜分野心加剧了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当时的中国,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官僚们,都深切的感受到了危机,小小的弹丸之地日本,居然也能欺侮中国。所以变法图强,在许多人心中形成了共识,思想指引行动。存亡之际,变法势在必行。
第二,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维新运动的深层次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蛮夷”枪炮战船是很厉害的,虽然我们是“天朝上国”,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大批仁人志士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识到,要挽救清王朝,必须学习西方的枪炮造船技术。

当时清政府中央有恭亲王奕䜣、文祥,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合力开展了救亡图存的尝试。开设同文馆、设立船政局、派遣留学生、筹建北洋水师等等一系列的行动,试图让我们变得强大起来。
然而,甲午海战的失败,让人们认识到,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单纯的学习枪炮等技术不能让中国变强大,所以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一样。
第三,越来越多人的思想逐渐变化。
国门被打破,新的思想涌入,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关。这些思想强调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技术和文化,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刻意引导下,读书人只想做八股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但时代的滚滚洪流,不允许我们这片古老的大地再沉睡下去,思想的变革推动着我们谋求变革。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阶级是有利益推动产生的,经过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兴办的工业,形成了一批民族资本家。他们为了更好的发展,有天然希望推进改革,建立更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
虽然维新运动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